近日,在江苏淮安的高速公路上,一辆中国重汽的HOWO A7油罐运输车由于驾驶员疲劳而导致误操作,一头撞在高速公路的护栏上;由于强大的惯性,A7的驾驶室被油罐顶出,在地上翻滚了30多米才停止下来&8212;&8212;大多数情况下,这样严重车祸中的驾乘人员非死也得重伤,而令人称奇的是,这辆A7车辆中的两名驾驶员却在&8220;惊险一跃&8221;中只是受了点皮外伤。
&8220;事后,该车辆车队老板亲自到中国重汽来表示感谢,他说由于中国重汽良好的安全性能保住了驾驶员的性命;车坏了没事,因为有保险公司可以理赔,但是如果产生了人员伤亡,那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8221;。面对记者采访,中国重汽集团副总经理于有德表示,&8220;目前,据各个地方省市的交通部门的统计,在所有重卡发生碰撞事故当中,中国重汽的驾乘人员伤亡率是最低的,这个是可以通过公开数据查到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经销人员在消费引导上存在问题,过多地为了节省用户的初始购车成本,或者用户因为要更加&8216;轻量&8217;而选择别的车型,而忘了新车安全、质量可靠的重要性。&8221;
轻量化之殇
确实,今年以来,由于计重收费在国内全面实施,自重越轻的车型,由于能够多拉货物而受到用户无条件追捧,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用户需求导致的正常的市场现象。不过据记者调查,由于今年国家取消了公路养路费,以燃油税取而代之。这导致过去因为公路养路费而故意标低吨位的中重卡甚至中卡,在配置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摇身一变,再次被厂家故意标高吨位,其载重一下超过14吨,而成为重卡产品卖给消费者&8212;&8212;成为今年重卡市场中的一个怪现象。
&8220;今年重卡销量虽然就快要突破60万辆,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其中有20%的重卡就是这样的车型;因为其设计载重本来就不高,现在这样标高载重的情况下,自重当然非常轻,比所有重卡厂家原先设计的轻量化重卡产品都要轻不少,因此受到用户的热烈追捧&8221;,一位不愿具名的重卡市场专家告诉记者,他也表示忧心忡忡,&8220;这样的产品可能在一年两年内完全标载的情况下,问题还不会暴露出来,一旦使用两年以上,其本身产品的设计问题将显现出来,到时候用户会因此付出大量的维修费用,甚至只能换车。&8221;
重卡专家的道理或者是显而易见的,为了疯狂抢占市场,一些重卡厂家不顾用户的长远利益,用低配、减配的方法来吸引客户的眼球,让用小马来拉大车,或许这样他们能够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是也可能因此而失去长期利益。
记者曾经对各个厂家的轻量化车型进行追踪和比较,发现大家的轻量化方式比较单一,或者说雷同,更多地是从结构上去轻量化,比如采用单层车架、少片弹簧等等,而从材料上进行轻量化的少之又少。显然,从结构上采用轻量化可以&8220;多快好省&8221;,却不能排除制造企业有偷工减料的嫌疑,比如驾驶室钢板更轻(有的车型甚至大量采取玻璃钢材料);采用轻的驾驶室骨架或者无骨架设计,这样虽然降低了车辆的自重,但却也带来了无穷的安全隐患。
而另外一方面,从材料上轻量化或许才是企业的首选,如轻质高强度钢车架、铝合金的油箱、铝合金变速器壳体和发动机壳体,或者质量可靠的橡胶悬架、盘式制动器等等,显然,这样的轻量化方式需要企业付出比较大的研发成本,甚至车辆的成本也会提高,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厂家不愿意采用的。不过可喜的是,一些国内的重卡龙头企业,不惜花费重金对这些技术进行研发,这不但能够给用户带来安全可靠的盈利产品,也能为重卡技术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