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S全球卡车研究/咨询总监Roman Mathyssek曾在2010年12月由中国汽车要闻(CBU/CAR)主办的2010年重型车论坛上预测2011年中国重卡销量将下降15%。最新的数据显示重卡市场前11月销量下滑了12.5%。他是如何预见到这样的结果呢?他对中国重卡行业内的合资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兼并,排放标准,技术发展,市场准入及产能过剩的现象又有何独到见解? 2011年12月8日,Mathyssek在北京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IHS全球卡车研究/咨询总监Roman Mathyssek
记者 :你的预测非常接近实际的结果,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RM :我们的预测考虑到了2010年的市场有多少销量是被宏观经济手段刺激的、中国国民经济未来若干年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新的需求增长点。去年12月份得出的预测结果确实和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我很高兴我们的预测非常接近实际结果。其实当你做任何一个市场预测的时候,很容易说它会持续增长,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你需要有勇气依据详细的方法和分析来预测这个市场会出现下滑。
如果没有宏观经济手段调控的话,2010年重卡市场最多也就增长20%,而不是将近70%。这种井喷对行业并不会带来多少好处。从长期来看, 2010年的百万辆销量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全客观准确的参考数据。如果没有经济刺激政策,这样的增长率根本不会实现。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卡车数量。
我们认为2012年中国重卡市场会有所复苏,总销量会在今年的基础上增长4.5%。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预计重型车欧IV排放标准将于2012年晚些时候实施,会造成一部分欧III车的抢购。但仅从简单的经济需求角度来看,我不认为2012年会有任何增长。
记者 :中国排名前10位的重卡制造商占据了重卡市场96%的份额。但他们今年的市场表现各有所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
RM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排名靠后的大运和江淮,他们在各自的企业所在地都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各自当地的政府也十分支持他们,这是最好的资源。拥有一个地方品牌对一个企业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得到更便捷的销售,售后服务及零部件供应。
很显然,他们若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进入其他地区。那将意味着企业需要在销售网络,零部件供应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而像一些势力更强的企业,如一汽解放,虽然有很好的产品 ,但在定价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这必定会使他们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
记者 :你认为中国重卡行业未来的竞争将在合资企业中产生吗?
RM :未来重卡市场的竞争将会是高质量产品之间的竞争。消费者在选择卡车的时候会更注重对动力,整车质量和生命周期成本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裸车售价。未来卡车的价格可能会上探到50-60万人民币,这种卡车有更高的质量,更好的燃料效率,而且舒适性和安全性更有利于司机的驾驶。
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卡车要同时满足运营商和司机对高质量的要求。而对于合资企业来说,中方会更加容易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外方品牌也可以进入更大的市场。这是传统的双赢模式,所以对合资企业来说有很多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生命周期成本在终端客户眼里变得越为重要。随着卡车里程数的大幅度增长,一辆卡车的正常运行时间,可靠性,稳定性都会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这些卡车要迅速的承担这些责任。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价格上涨的幅度以及市场是否真正接受这样的上涨。
另一方面,对于运营商来说,许多新的卡车拥有对运营商有利的技术,但这些都会在售价中体现出来。因此,保证这些卡车的利润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很容易运用国外卡车品牌在价格策略上的一些经验。但这对新产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新的卡车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价位,太高或太低都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备注:本文为转载内容,目的为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文中内容并不代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