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环保局日前下发的《北京市环保局关于开展第五阶段机动车环保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汽车生产商对所有进入北京市环保目录的车型均要开展环保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的检查工作,并提交相关检测报告。其中,企业自查自律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但就《通知》本身而言,不少车企负责人表示,它“难理解、难操作、难落实”。
■环保达标企业自查担重任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通知》提出的排放要求是国Ⅴ排放中的最低标准,希望主要通过企业的自查自律,杜绝排放不合格的汽车产品在市场流通。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靠企业自查自律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通知》指出,对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的检查涵盖了企业自查和环保部门抽查两个环节。先期自查不合格的企业将成为环保部门重点检查和处罚的对象。《通知》还明确了车辆在用符合性自查的试验项目、试验数量、时间和里程段等细节。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将企业自查工作与新车型申报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在新车目录申报系统中设置了企业自查材料提交的功能。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负责人认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质量监控体系对保证量产车的排放标准起到关键作用,成本控制与环保质量红线的矛盾也集中于此。因此《通知》把企业自查自律作为重点。该负责人明确表示:“企业能否按时提交自查报告等相关材料将作为环保部门执法的重要依据,未能按时提交相关报告的企业将成为我们执法监管的重点企业。”
■“自查”矛盾多 企业实施有难处
《通知》规定,在用车需要纳入企业自查范围。这一条却让汽车生产商犯了难。“北京最早一批实施京五排放标准车辆在2013年投入市场,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很多车主都已经和4S店失去了联系。即使联络到了,我们也不能要求车主提供其车辆让我们去做检测。”一位在合资企业负责环保公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用符合性检测要求车辆必须加北京地区的油,同时要记录每次加油的相关信息,这些厂家几乎无法做到,难度太大了。”“很多车主并没有到4S店进行正常维修和保养,其车辆在使用过程中排放能否达标往往超出车企的掌控,要求我们对已经售出的车辆进行环保达标检测可操作性不强。”一位自主品牌工作人员也对在用符合性企业自查工作表示了担忧。
事实上,在用车辆的排放情况在我国充满不确定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用车辆环保达标与否与维修保养和油品质量有重要关系。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汽车售后市场管理混乱、油品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毕竟都不是仅凭企业的力量就能解决的。”
矛盾不仅在于自查对象,一位进口车企工作人员对自查方法也提出了疑问:“无论是生产一致性还是在用符合性检测都涉及多项试验项目,这对企业自查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且某些检测项目有多种检测方法,环保部门对此也没有统一认定标准。”
■“严出”很必要但不具备实施条件
“总体而言,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看,靠企业自查自律还很难实现车辆排放完全达标。”国家认监委认证部处长王昆坦言,“北京因为执法力度较严,执行排放标准的情况可能要相对好一些。”杜芳慈说:“几年前,我们就曾对企业自查自律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后来机械部撤销之后,相关的规定也就不了了之了。”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汽车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是大势所趋。然而,排放标准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落实情况。“一直以来,我国在机动车尾气排放方面的检查、执法存在很多问题,即使车辆在出厂前达到相关环保要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王昆不无担忧地表示,“严格按照新的排放标准实施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企业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所以也就造成了环保法规每次颁布都成为‘狼来了’。”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理光肯定了北京市环保局要求企业自查自律,加强“备案制”,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但他同时强调:“‘严进严出’的关键要看查处、执法的力度,从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大环境看,似乎还很难做到科学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