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新常态”一词应运而生。究竟何为新常态?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解释称,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
与国民经济的新常态相对应,中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新常态,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常态,就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面临的新情况,必须遵循的新规律。因此,汽车企业要打破陈规,勇于变革才能应对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上汽:技术革新 打造创新型企业
上汽集团总工程师程惊雷认为,从市场演变大的格局角度来看,会有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变化。
政策环境,限行限购的影响,对汽车企业能耗管理的影响等。
经济方面,宏观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我们已经跨出了过去传统的规模增长的格局。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新情况,包括我们未来这个通胀水平,包括能源的价格,中国能源的结构问题等等。
社会方面,中国目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但是我们从来不相信我们中国一年能造十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所以总体来看主流还是小城市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一步步演变成超大型城市的这样一个格局。我们同时也看到城市的道路面积,道路结构的情况。包括社会文化、消费偏好、人口数量和局部变化等。
对上汽来说,最大的变化还是技术环境。包括一般的技术革新,到技术的进步,对车价的影响,对用车成本的影响。包括未来车辆平均使用年限的变化,也看到了对智慧城市当中所涉及到的智能交通,和车联网对整个产业变化的影响。
所以上汽认为必要清楚三大方向,一个是市场演变的大的格局,二是科技进步大的方向,三是产业变化的大的趋势。
智能驾驶和互联网汽车,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包括大数据处理技术,传感技术等,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当中会对整个产业带来重大的影响。
上汽也关注到所谓的工业4.0对于未来汽车产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也包括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上汽表示,归根到底要关注的是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人工成本,更快的上市时间和更多的个性化产品。
汽车,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传统的移动工具的概念,正在被打造成一个移动终端。上汽认为未来汽车是为出行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一个载体。
对上汽来说,要从依赖制造业的传统企业,转向为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应商,总之,就是要变成一个创新型企业。
长安:以智能化突破新能源汽车
长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20%的增长,这包括了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长安始终坚持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共同发展。长安自主品牌近几年基本上保持50%的发展,占到合资品牌的50%。在占了50%左右的自主品牌当中,自主乘用车,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品牌的乘用车,又占了中间的50%,预计到15年会占到60%到70%。
长安这几年有了五个方面的能力,包括了结构、设计、方针、供应能力等等,其中两个能力,长安这几年真正下了很多工夫。第一个就是数字化的协同研发能力,这个得益于与国外的沟通;第二个是项目管理的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支撑前面五个能力的基础。
据长安汽车副总裁袁明学介绍,长安坚持科技时尚、节能环保、智能安全的产品理念,像逸动、逸动XT等车型就是通过长安自主研发体系开发而成,产品在不断提升。
在全球市场在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长安看到了新兴市场的潜力,未来将从以用户为目标,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掌握用户,从而拥有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长安将以智能化为突破口,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两条腿”走路。袁明学介绍说,长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518目标”。就是希望电动车的百公里加速达到5秒,综合油耗在1L/100km,百公里用电量8度。
另外,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现国内外并重的市场转型,长安也制定了海外战略,国内国外同步发展。
长安还希望通过移动互联来推品牌、制造、管理在内的体系转型,汽车工业虚拟化验证完整率要达到100%,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率希望达到70%以上。
广汽:日系、欧美系与自主三足鼎立构架
十二五期间,广汽集团的产销量从2011年的74.21万辆,到14年的117万辆,年均的复合增长率是16.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广汽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的初期基数比较小。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过去的高速的增长,专项未来的中高速的增长。这个从表现上来看是经济增长的减速和换档,但从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重购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
在十二五的时期,广汽初步搭建了以日系、欧美系、自主系三足鼎立的架构体系,搭建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十三五时期,广汽将通过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实施,将会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
首先,广汽将全面实施三加一的战略,在自主领域,广汽集团将围绕两个中心,四个平台来开展。计划到2020年,广汽实现产能一百万的目标,全面推动自主品牌、核心部件、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在日系品牌合资企业的发展上,广汽集团以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三菱为依托,加快发展。其中广本的计划到2020年形成四款以上产品的系列,覆盖所有的主流的细分市场,成为产销一百万的环保企业。
在欧美系的合作方面,广汽将深化合作管丰富产品线,提升车型的体系竞争力,未来将国产克莱斯勒的产品,成为独立的销售合资公司,负责吉普、菲亚特和进口产品的销售管理,市场营销,产品规划和售后服务等。今年年底,吉普的首款的产品也将投放市场,预计到2016年底,广汽克莱斯勒,将有三款新产品陆续投放,到2018年吉普品牌的全线产品,将覆盖从紧凑型SUV到豪华型的SUV的全线产品。
在电商平台方面,广汽集团计划打造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电商平台,囊括整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的置换,租赁等汽车相关的业务。并且汇集研发领域和生产制造,向整车厂、经销商和服务商,全面的开放,满足消费者选车、购车、用车、养车、换车等相关的需求。最终将其打造成开放、共行的汽车服务。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广汽集团在乘用车领域已初步覆盖混合动力、插电式的混合动力、增程式的纯电动和智能纯电动四大板块。预计在2015年年底,到明年的年中,广汽的自主品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A级和B级增程式的电动轿车,A级SUV的电动轿车也将逐步的投放市场。
东风:强化自主发展 提升综合实力
东风汽车公司战略规划部部长廖振波指出,十三五期间,东风要打造成为国内最强的汽车企业之一,品牌规模要居于行业的前列,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在集团的综合实力上,要在行业里面要名列前茅。商用车事业,国内要做最强。
东风的整个事业发展思路分为强化自主、加快国际化、创新发展和合作共赢四个方面。
在十三五期间,东风要做到18%的市场份额,海外销量的比例要达到整个东风品牌的15%。新能源汽车方面,东风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核心资源。在商用车领域,要提高品牌影响力。在乘用车方面,东风的品牌价值要与国际非主流的品牌企业,要接近。
在自主事业发展方面,东风自主品牌的规模将要达到三百万台,其中,商用车做到100万规模,自然乘用车会做到200万规模,其中属于东风双飞燕品牌的自主品牌会做到100万。
在国际化规划方面,东风将深化以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将充分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布局的跟PSA的联盟,沃尔沃的联盟,沃尔沃卡车等资源。以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资源上进行整合。十三五期间,东风在海外的销量每年会达到30万台。
汽车零部件领域,在2015年之前,东风集团内部主要是规划和研发的协同。从2015年到2017年,仍然是整合集团内部的一些资源,2018年到2020年,主要是使我们零部件企业中性化,开拓市场。在2020年以后,要把零部件企业推向全球。
吉利:力争进入中国品牌第一阵营冲击领头羊位置
目前,整个吉利控股集团,吉利和沃尔沃年销量90多万辆,但是如果要把吉利控股集团打造成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公司,规模要在200万在300万之间,就意味着我们整个产品的销量要翻番。
吉利汽车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吉利介绍称,目前吉利的销量大概在45万辆到50万辆之间,现在也处于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
吉利在新产品规划上讲究出精品,使每个平台上产生的单一产品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吉利会通过现有的产品平台开发出产品,参与到自主品牌或者中国品牌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力争要在中国品牌整体的发展中处于第一阵营,同时冲击领头羊的位置。
在去年北京车展时,吉利发布了一个统一的品牌架构,就是要把整个吉利品牌整合提升,目前一些子品牌的产品还处在生命周期的中后期,等它们到了全新一代的时候都会归到吉利品牌下面。
吉利规划了三个平台和一个基础架构,基础架构就是CMA,在CMA平台的产品出来之后,一方面希望在国内能和主流的合资品牌去进行竞争,另一方面希望更好的走向国际市场,真正的把吉利的产品带到全球范围内。
三个平台,一个是FE平台,就是帝豪这款车生产的,目前每个月销量在25000辆左右,整个从帝豪推出五年卖了75万辆,这个平台一定会深化下去。同时还会在这个平台上推出帝豪系列的其他的产品,比如说SUV,MPV,跨界车。
另一个KC博瑞平台,博瑞推出来之后市场反馈还是非常不错的,未来这个平台也会衍生出更多的车型,现在博瑞的升级换代的产品已经开始研发了。
另外,吉利还规划了一个小型商用车平台,主要是在多功能的MPV和小型化的专业化的出租车领域,去布局一个新的平台,把用户基础扩大的更广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