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了一点小毛病,稍微修一下就行,却非要换零件。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只能任人宰割。唯有信息公开、严管重罚,打破4S店事实上的垄断地位,才能遏制汽修业过度医疗行为,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合理、公正的维修服务。
一场大雨过后,车子的雨刷器开始发出异响,找到汽车品牌指定的4S店,检修人员先是让花200多元换掉雨刷片,一通折腾下来问题没解决,于是又怀疑雨刷器的电机有问题——检修人员要求笔者必须同意换零件才拆开维修。这样一来,不仅要多花上千元,还得为预定零件多等一个礼拜。
无奈,只得找到街边的汽车维修店,师傅一检查,原来就是雨刷杆有点变形,找来工具略整了整形,雨刷器就恢复如初了,不仅一分钱没花,还立等可取。
汽车品牌指定的专业4S店,却查不出雨刷器的问题所在,让消费者费钱费力,甚至比不上非指定的维修店,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个中缘由,恐怕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销售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不少4S店瞄上了售后维修保养这块大蛋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经销商的新车销售收入占据整体收入的90%,利润贡献约为4%;售后服务虽只占整体收入的10%,但利润贡献却达到50%。
汽修业的过度医疗行为,滋生于4S店对不合理利润的追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部分常见车型零整比显示,在去年反垄断大锤落下后,部分汽车零整比依然高达600%以上,意味着一辆车的零部件可以卖出六辆车的价格,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只有300%。
只换不修过度保养小病大治……汽修业的过度医疗,早已广受消费者诟病。国家工商总局12315热线受理数据显示,在去年所有关于汽车问题的投诉中,有关售后服务的投诉占比高达97%。
然而在现实中,消费者面对保养维修的种种问题,虽然愤慨却很无奈:一方面,消费者没有专业汽车维修知识,遇到问题无法自己判断,只能信任由生产商指定的4S店。更重要的是,很多品牌汽车的保修、维修都是只认4S店的记录,在其他维修店修过的车辆,哪怕就是换个灯泡,也可能被生产商拒绝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