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夏天,是个“多事”之夏。机动车“排放升级”是行业最热的话题之一。
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晚了索性就从外面搬了把椅子坐在后面。曾参加过8月初在北京召开的“排放标准”的技术研讨会的一位企业工程师向记者描述过这么一个场景。据悉,7月底,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亮马桥饭店也召开了相关的技术研讨会,会议持续整整两天,现场同样济济满堂。
从去年2月份,业内关于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可能“大转身”的消息一直没有中断过。截止到目前,从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制定相关方发布的消息,以及在各种行业论坛、会议以及交流会上,据业内人士透露的消息来看几乎可以确定的有两点,一是2016年北京将率先实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二是新标准或将引进美国标准体系做部分修改。
压力之一:2016年切换新标准接棒难实施记者曾采访过多家自主整车企业,对第六阶段可能会对接美国标准的看法,结果显示企业都反对更换体系的做法,并一致认为两种体系完全不同,一切推倒重来更换代价太大。虽然业内反对声音比较大,但强制实施,重压之下的车企也必须面对这艰巨的挑战。目前时间已进入倒计时,距离2016年还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企业是否可以按时顺利接棒?记者对多家零部件企业又进行了后续采访。
“立马转身切换加州体系,并要求短期内实施是不现实的,这如同我们去谈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共同的目标,理想美好要求标准高,但距离现实却很遥远。过于仓促的实施第六阶段的标准,主机厂与发动机开发的产品也过于仓促,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能不能真正的满足第六阶段的排放标准需要值得深思。”一位发动机企业销售部门负责人人告诉记者。
实际上,这种悲观的回答,远不止一家之言。
埃贝赫排气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排气技术销售兼项目技术总监LINDA认为,第六阶段不管是采用欧标或是美标,对于重型发动机来说排放技术路线要求车辆要同时安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与微粒捕集器(DPF)。这两种技术路线对油品要求非常高,而短期内同等质量的油品难以覆盖全国。一旦北京车辆行驶到外地,使用不达标的燃油会对发动机以及后处理系统造成损害,导致排放不达标。此外,对于中重型汽车来说,2016年只在北京实施新标准,市场需求量少,而且汽车厂的车型很多,对应的后处理器也不止一种。但一次研发企业需要耗费模具费等成本上千万元,短期内企业很难回收所投入的资金。
“我国市场上发动机种类五花八门,短期内要求不同发动机全部达到新标准要求是不可能的。政策过于”一刀切”,容易造成部分企业滞后于市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质量保障部部长高级工程师泸洪英告诉记者,第六阶段标准重点体现在测试方法的变更,对于发动机企业来说首先会先按照新的测试方式测试,测试不通过再做数据调整。但如果测试也不能通过国家测试或是认证,那么企业就面临对发动机本体升级或者重新开发,而这个过程没有两年是完成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