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工信部会同汽标委召集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和进口车商,于1月21日召开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第四阶段标准宣贯会,将5.0L/100km的油耗"紧箍咒"再次"念"了一遍,并且比以往又多了几分坚决。工信部与会领导在现场表达了尽快发布、坚决执行目标和管理规定的意见。
在宣贯会现场,笔者与参会的企业代表交流时,听到最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不好干"、"难度很大"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根据工信部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网站统计显示,2014年国产和进口企业不达标数量分别为29家和11家,其中国产乘用车企业不达标数量相比2013年增加2家。随着每年目标值的逐步加严,未来还会有多少家不达标的企业不得而知,但形势的严峻已经不言而喻。
深入交流后,笔者发现车企担忧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作为能够有效缓解车企燃料限值压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企业的看法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中的目标之间存在差异。第二,国内车企传统动力汽车在节能降耗技术升级方面,面临先进技术不好买或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境遇。第三,即使能够买到或能够自主研发,但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压力仍然让企业"头疼"。同时,对于无法达到目标制定的罚款、停产等措施,让原本忧心忡忡的汽车企业更是胆战心惊。
说句公道话,实现5.0L的目标难不难?答案是肯定的,难!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达到目标值对自主品牌车企来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进口商可以调整进口的车型和排量,合资车企若是可以得到外方支持,日子应该还算好过。肩负着使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重任的自主品牌,就显得有些"悲催"了,起步晚、底子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车型规划正处于大型化和高端化发展阶段,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外援支持,2020年怎么达到5.0L?
但也正因为难,国家才会如此重视且下大力气去贯彻执行,接连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从我国正承受着巨大的能源压力和正经历的大气污染现状来看,汽车的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节能减排也是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逆势而行并不利于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以,管理部门认为再难也得做。
既然目标已定,自主品牌车企就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或是寻求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直面现实,奋起直追。除了在新能源上着力,也要在传统汽车的节能上继续攻关,通过独立或合作研发的方式,提升技术能力。此外,笔者也希望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多出台有利于自主品牌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鼓励政策。毕竟板子打在"亲骨肉"的屁股上,作为行业管理者的"家长"难道就不心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