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增压小排量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从早期的2.0T、1.8T,到后来的1.6T、1.5T,再到如今的1.4T、1.2T甚至1.0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量似乎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并且,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也在将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应用在自家的产品上。
就国内市场而言,印象中最早进入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是2008年在国内上市的菲亚特的博悦(Bravo)和 领雅(Linea)。这两款车搭载的1.4T发动机,虽然没有采用直喷技术,但是除了涡轮迟滞比较明显以外,实际动力性能并不差。虽然说那个时候菲亚特刚刚和南汽分手,自身还在疗伤期,而且由于进口车的价格较高,这两款车最终都只能沦于小众,但是,博悦和领雅的进入,还是开了国内市场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的先河。
在此之后,上海通用的君威1.6T,不仅成为国内第一款合资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而且还是当时甚至能够享受购置税优惠的标准B级车。尽管君威1.6T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进口,价格并不便宜,没能成为主流车型,但它在小排量增压发动机车型市场的尝试与探索,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到了2009年9月,一汽-大众速腾1.4TSI上市,成为当时国内的同级车唯一一款搭载1.4T发动机的车型。这台1.4TSI的发动机,虽然排量只有1.4L,但动力表现在当时已与同级车中的卡罗拉1.8L、思域1.8L、福克斯2.0L相当。并且,速腾1.4TSI作为主力走量车型对涡轮增压排量的拉低,也有着更加实际的意义。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应该已经知道了,各厂商各品牌的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不断跟进,长安福特甚至推出了1.0T发动机+6挡双离合的嘉年华,就连一向在涡轮增压车型的推出上并不积极的日系也有跟进,比如东风日产的骐达1.6T GTS车型。
汽车厂商纷纷在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领域发力,无非是想通过此类车型的动力强劲和节油性能出众的卖点,来争取消费者的认可,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容。说实话,相对于同排量的非增压发动机,带"T"的发动机确实动力更强,但在节油性能上是否真的如厂商们所推广的那样优秀,却一直存在着争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配装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在匀速和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油耗表现令人满意,而在市区中行驶,频繁起步、停车的路段,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在油耗方面则表现不一。此外,很多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共同存在的反应迟滞的现象,那种"慢半拍"的感觉,也令不少车主颇有微词。
接受也好,抱怨也罢,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还是成为了国内市场上的重要力量。而各家汽车厂商也为了规避小排量涡轮增压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不同的手段加以解决。比如即将上市的东风雪铁龙(微博)C4L,它所搭载的1.2THP发动机,是PSA集团EB系列发动机中第一款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进排气门双CVVT技术、200Bar高压缸内直喷技术等的应用,使其具备了很好的动力表现。100kW 的最大功率,230N?m 的最大扭矩。仅从厂家宣布的数据看,甚至超过大众EA111的1.4TSI发动机(最大功率96kW,峰值扭矩220N?m)。并且,相比于国内主流涡轮增压发动机1500转左右时的涡轮介入,这台1.2THP发动机更早地在1000转时便介入工作,有效解决了动力迟滞的不足,轻点油门即可"快人一步"。
而在人们多有诟病的节油性能上,大众系是依靠"TSI+DSG"来实现动力与油耗的平衡,虽然业界和消费市场对这一组合颇有争议,但其在国内市场上的所占有的巨大份额,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T+D"已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至于东风雪铁龙,在这方面则是借助"涡轮增压+智能启停核芯动力",节油效果相当明显。
应该说,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两面性,而小排量涡轮增压本身也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还在于如果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诸如动力迟滞、油耗等方面的问题,小排量涡轮增压还是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