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常常会说,这个车比那个车好,因为动力更强劲;这个车比那个车好,因为车身够坚固,安全系数更高;这个车比那个车好,因为操控感好,设计更人性化,等等。于是,人们选车,商家卖车,拼的还是产品本身性能上的竞争力。然而,如果我们把眼界再放宽一些,把细节再看透一点儿,就会发现,行业市场对于性能的追求已经不是专注于"更高更快更强"了,而开始趋于"平衡"。平衡技术与价格之间的性价比,平衡排量与空气质量之间的适应度,平衡行车过程中车与人之间的非事故性安全隐患。
这些方面有可能将成为在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未来车企竞争,存活的重要方向。新年伊始,国家各项有关行业的宏观政策纷纷出台,着手执行发展,在这些政策方针导向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政策要求越来越细致,执行手段越来越强硬,还有一些以前薄弱被忽视的方面正走进人们的视野。正是这些性能以外的趋势要求,或许未来将引导整个行业的竞争趋势。
对排放要求与油耗限值的重视
环保部相关人士表示,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委将就轻型车实施国五发布公告,对车载诊断系统(OBD 系统)氮氧化物(NOx)监测和实际监测频率(IUPR)做出要求。公告将于即日内发布。
公告规定:
一、自2015年1月1日起,停止受理不满足轻型车五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国五新车型申请。
二、自2015年1月1日起,提前实施轻型车国五的地区,销售及注册登记的国产和进口轻型车必须达到轻型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对OBD系统NOx监测和IUPR的相关要求。
三、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进口、制造、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车均必须达到轻型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对OBD系统NOx监测和IUPR的相关要求,并同时撤销不满足标准要求的相关国五车型公告和强制性认证证书。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表示,国V标准实施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车、油适配"原则。今年6月8日,车用柴油V标准发布,2017年12月31日实施。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安排,今年年底前,国V汽油标准将发布,过渡期同样至2017年底。国V标准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不论是车,还是油,都将同时正式进入"国V"时代。
此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按照规定,到2015年我国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6.9L/100km,2020年要进一步降至5.0L/100km。这也说明了未来对于车企来说,不再是拼提速,拼排量的时代,车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很多车企的竞争方向也把技术核心从提升原有的性能要求,转变为研究混合动力和新能源车型。抓住政策导向,顺势而行。
对驾乘过程中非事故产生的危害健康现象的重视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想到,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近几年权威机构对车辆进行了不少检测,发现不少车型车内空气成分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包括甲醛、苯系物、TVOC等有害气体,危害人体健康。在车厢这一狭小的空间内,有着比室内更为密集的装饰和附属设备,车内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更大,车内空气净化急需进行。
2011年10月27日,环保部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该标准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但这项标准仅是推荐性标准,并没有强制性。目前,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正在起草,这项课题的时间为2014年-2015年。《指南》编制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葛蕴珊说:"强制性标准与以往的变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方式;二是调整部分限值。"这也标志着这些原来被我们忽略的"边缘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了,它们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切身健康的重中之重,正逐渐摆脱"边缘"的身份。
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导向,让车企在新的一年的发展中,必须要不断的审视自身,从目前我国的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才能跟上趋势的步伐,占据市场的主动。所谓可持续发展,更多讲的是一个"和谐"。对于一个行业,技术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单一层面上的突破,更多的也是要符合整体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抓住、抓准未来的竞争趋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