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厦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亮点纷呈
今年以来,厦门市工业经济呈现如下几大特点:一是软件信息服务业在近年来脱颖而出;二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三是节能绿色发展不断深入。
今年以来,厦门市工业产值增速略有回落,但增速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一批优质企业维持良好增长势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较快。
今年1~10月,厦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025.20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工业产值累计完成4048.82亿元,同比增长10.8%。工业品出口交货值累计完成1757亿元,同比增长4.7%。工业产销率累计95.82%。工业用电量累计9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35.09亿元,同比增长7.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577亿元,比增24.98%。各项工作任务推进顺利,取得良好的成效。
今年以来,厦门市工业经济总的运行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值增速逐步加快。由年初开局的负增长到一季度的增长4.1%逐步提高到近11%的增速水平,达到10.8%。二是每月平均产值稳步增加,月平均工业产值由一季度360亿元提高到上半年的397.5亿元,前3季度的月平均工业产值407亿元,10月份接近400亿元。三是工业对GDP增长引擎作用明显。1~10月,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54.5%,比三产(41%)高出13.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0.5%)比全市GDP(9%)和三产(8.1%)增速分别快1.5和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依然是支撑经济平稳增长的主导产业。
工业技改投资进展顺利。1~10月工业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80.69亿元,同比增长5.5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6.85%,内涵式发展成为工业投资的重点,天马微电子工艺提升、通士达科技、厦船重工三期等项目投产。
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根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要求,对18个工业园区按规划定位整合,形成布局清晰的七大工业园区;出台《厦门市优化工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新引进工业项目入园审查机制。机械、电子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65%。
生产性服务业顺利推进。厦门市出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18年)》、《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福建(厦门)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创建工作意见》等系列产业发展政策,编制物联网、LED、平板显示3个产业发展地图。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金龙联合等7家企业和厦门邑通1家服务机构分别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和服务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工业经济呈现出如下几大特点。
首先,软件信息服务业在近年来脱颖而出。1~10月,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577亿元,增长24.98%,是厦门市经济指标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软件园三期起步区30万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宽带厦门”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光纤接入48万户,增长12%;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超146万户;3G通信用户达293万户。“i厦门”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智慧社区”试点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成效。
其次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全市共有2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39家典当行、10家小额贷款公司。同时发挥厦门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专项补偿资金”、“小微企业还贷应急周转金”、“中小企业信保资金”作用。
再其次,节能绿色发展不断深入。厦门市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定成绩名例全省第一。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2015年厦门市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为:全面落实美丽厦门发展规划,既要在美丽厦门经济发展中起主力军作用,更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担当、奋发作为;要以两化融合引领产业发展和升级,以信息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美丽厦门的软硬实力,以区域协作和对台合作强化经济辐射功能,以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集聚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力促存量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实施培育大企业工程。力争2015年百亿元企业达8家,50亿元企业达16家。二是继续实施上规模奖励政策,力争2015年新增规模企业150家,新增产值40亿元。继续实施增产多销奖励政策,实施新业态增长工程。着力推进中国移动动漫基地在厦发展,力争年销售产值由目前20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100亿元以上;促进万翔等一批电商企业销售规模再上台阶。
二是加速增量提前释放产能。明年要重点推进投资额上亿元的制造业项目34个,总投资近800亿元,推动联电、天马微二期、电气硝子、ABB工业中心等一批新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推动合联胜利光电、好利来电子、泓信特种纤维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提前投产达产。
三是发展壮大信息软件产业。以创建“软件名城”、“智慧名城”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快软件园三期建设,力争投资达2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新增审核入园企业150家。 四是提升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大力引进台湾基础产业,推进飞地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厦门产业深加工和装配制造的发展空间。
大连:抓住机遇建设工业强市
2014年,大连市工业经济亮点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突出。
2014年,在大连市工信委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种措施并举的情况下,当地工业经济亮点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制、部门会商制与项目调度制,1~10月,大连市新开工项目完成工业投资额1010亿元,投资超亿元项目501个,同比增长24.3%。
二: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增效。1~10月,大连市19个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7018亿元,同比增长19.6%,在总量上居于全省首位,增幅上位于全省前列。同时,金州新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长兴岛石化产业园区获得国家批复。预计全年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孤山石油化工和金州新区装备制造3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将超过千亿元。
三: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制定完成了《大连市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实施方案》、《大连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育龙计划”》、《大连市集成电路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连市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等,为工业产业创新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保障。由此,大连市涌现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鼎创科技研发的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藏龙光电新型高速半导体激光器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并实现产业化;瓦轴出产了世界最大吨位的取料机配套轴承,并创造了12项中国第一。
四: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突出。通过制定《大连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大连工业向绿色化、信息化、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和市场化发展。大连还力促石化产业链条的大幅延伸。目前已形成3050万吨炼油能力,70万吨PX生产能力以及1240万吨PTA生产能力。目前大连市PTA产能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产能1/3以上。同时,大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海工产业在逆势中发展迅速,市场订单饱满,生产能力居国内首位。今年以来,实现产值超百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汽车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东风日产整车项目已正式投产。另外,大连市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工业机器人产业逐步兴起。在新材料领域,汇程铝业一期已投产,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亿元。
而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大连市通过两化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大连出台《大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并成为国家“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示范城市。通过实施软件创新中心和创新成长计划,优选11家企业开展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扶持工作,已投入1500万元扶持资金。
大连市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另一表现是,大数据及物联网建设步伐加快。出台《大连市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华信、东软建设的云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与IBM合作的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及人才培养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建立大连工业产品网上营销平台,推动电商销售,在大连服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Z28时尚硅谷”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大杨优搜酷等服装电商平台运行顺畅。积极推进物联网建设。全市目前已有276家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技术应用企业,产值约120亿元。基本覆盖了物联网支撑、感知、传输、平台和应用等不同层面。在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促使中小企业活力迸发方面,大连市也有很多独到的做法。
首先,制定了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育龙计划,对列入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计划的103户中小企业,在资金扶持、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拟用5年时间,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提升做优一批创新型成长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
其次,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中小企业2万户以上,新增小企业创业基地2个,累计29个。
再其次,设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配套扶持资金。重点支持103户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今年已落实省补助资金2060万元。同时大连市还注重做好专家咨询服务,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做好企业融资的保障工作。
明年,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及金普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的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工作总基调,以“保增长、调结构”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品质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总量提升”为方针,以加快建设“智能绿色装备、现代交通装备、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高端消费品”五大产业基地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稳定经济运行、强化项目支撑、突出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活力;以“两化融合”和“绿色制造”为途径,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城市智慧化建设,全力推进工业强市步伐,努力实现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