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11亿元的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近日再度封闭维修,这已经是该桥建成10年以来的第24次维修,而此次维修距离上次大修还不到一年时间,武汉市交管局一位负责人对此表示,白沙洲大桥“治超”乏力,而超载是大桥受损的主要原因。
仅有十年桥龄的武汉长江三桥,近日再度被迫封闭维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大桥在2002年首次大修的时候,中科院专家就给出了测评: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可事实却是,这十年来,平均不到半年,大桥就被维修一次。
对于大桥的“屡修屡坏”,武汉市交管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超载是大桥受损的主要原因。虽然交管局不是大桥的设计、施工单位,也不是承担大桥评估的单位,其负责人的言论不能称之为结论,但作为车辆主管部门,这位负责人的言论或多或少对大桥是否是“豆腐渣”工程的定性起到关键作用。从这位负责人的“帮腔”我们不难看到,巧妙的借口早已成为推卸责任的一大法宝,“自然灾害”是事故的最好借口;绿漆刷山是伟大的“先进经验”等等,而有些借口从旁人嘴里说出来可能更能迷惑人。不过在此笔者想问问交管局的那位负责人一个题外问题,超载车辆能够在武汉长江三桥上自由通行,是得到哪些部门的许可?不就是你们交管部门!
要说超载车辆碾坏了武汉长江三桥,那么相隔数公里外的武汉长江一桥呢,其平时承载的车辆往来与三桥不相上下,超载车辆通过也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可建成50年来只大修过一次;闻名中外的赵州桥已经有了1400年的历史,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战火摧残,却千载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淆河之上。相比之下,武汉长江三桥是在建筑设计、施工水平极其先进的10年前建成,10年来却不得不频繁经受修修补补,从建成至今维修的时间差不多比通车时间还长,这是何等的滑稽?媒体曝光后,人们都不自觉地把“豆腐渣工程”的名号送给武汉长江三桥,至于是否就是“豆腐渣”,我们还没有看到专业人士的鉴定结论。但就常识而言,如此年轻的大桥“屡修屡坏”,绝对不是超载这么简单。
出现问题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是急于搬出外在因素来搪塞,企图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这已经成为一些部门惯用的伎俩。一座“崭新的破桥”当初是如何建成的?谁参加验收?建造武汉长江三桥的宗旨不外乎就是要分流一桥、二桥的交通压力,是一座事关公共利益的基建工程,所以设计、施工、验收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决定了建造,乃至后来的维修,其全过程都必须接受职能部门的制约和监督。但可怜的大桥10年历经此前23次维修,都没有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这不得不令人生疑,“桥补补”的诞生,后来的屡补屡破,与监管会不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事实就是这样,又有着“超载”如此“美丽的谎言”,那么距离大桥第25次、第26次维修,甚至大桥摇摇欲坠恐怕不远,而下一座新建大桥也很难逃掉重蹈武汉长江三桥覆辙的命运。